您当前位置: > 公选遴选网 > 地方遴选 > 招考信息 > 公告解读 > 2013年经典公务员遴选写作范文(二)

2013年经典公务员遴选写作范文(二)

2013-08-19 10:27:09 华图遴选考试网 http://gxg.huatu.com/ 作者:华图教育 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2013年经典公务员遴选写作范文(二)

  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 信心百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断,要求我们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信心百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我国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进步潮流,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30多年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社会主义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和议论,“中国经济见顶论”、“中国经济崩溃论”等唱衰中国的论调抬头。对当前经济形势究竟应该怎么看,这关系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总体判断。

  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当前的经济减速,一方面是我们为加快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防止通货膨胀而主动调控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深层次影响显现,全球经济低迷、外需明显减弱的结果。这改变不了我国发展的基本态势,中国经济增长仍在全球“一枝独秀”,“见顶论”没有根据,“崩溃论”更是危言耸听。今年5月份以来,我国集中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并且继续出现积极变化,我们有信心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为我国发展拓展巨大空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看待存在的问题就会发现,问题意味着机遇,差距就是潜力。解决上述问题,要求我们着力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总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解决国内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也将为我国经济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巨大的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支撑。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而我国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在各大国中是最低的。我国人口多、幅员广,国内市场总体规模理应位居世界前列,但长期以来内需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很突出。因此,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支点。扩大内需需要做很多工作,如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等等。显而易见的是,做好这些工作本身就是发展,同时又为新的更大发展创造条件。

  城镇化蕴含着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是主导,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城镇化则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能够一举托两头,促进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刚刚突破50%,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还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这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农民转为市民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据测算,一个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其收入和消费至少增加3倍以上。另据研究,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从而有效拉动投资需求。此外,城镇化中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城镇化需要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进而促进工业化深入发展;伴随农村人口转移,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城镇化所带来的这种综合效应,将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持久不衰的强劲动力。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二、我国的改革在全面推进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30多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既坚定不移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同时及时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研究解决。近年来,我国各领域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经济方面,财税、金融、价格、市场准入、集体林权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政治方面,从修订选举法、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到政府职能转变、大部委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反腐倡廉制度改革等新政迭出,人民民主实践不断涌现新的创造;文化方面,文化体制改革以空前力度全面推进,取得历史性突破和成就,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社会领域,城乡改革协调推进,以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为出发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教育、科技、医药卫生等体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实践表明,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一个方面的改革需要其他方面的改革相衔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是这一阶段改革的突出特点。近年来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和成效说明,改革没有“停滞”,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改革没有“倒退”,正在一步步向前扎实推进。

  我们的改革发展是要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人曾幻想走西方现代化的路,结果以失败告终。当今世界也有一些国家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结果要么陷入社会动荡,要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搞现代化,必须探索新的道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参与经济全球化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举,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历史性进步,同时也对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深刻复杂的影响。新世纪以来,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问题增多、矛盾凸显,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既蕴含着巨大潜力也承受着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两难”选择日益增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立足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实践、借鉴国外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就是要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从更广范围来看,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入一个矛盾凸显期、问题多发期。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在发展进程中都曾遇到过,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正在遇到。我国在短短30多年里走过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一两百年才走完的历史进程,因此我们遇到的问题是西方国家一两百年间渐次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集中显现,是快速发展、急剧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问题。一切不抱偏见的人们都会承认,中国在改革发展和应对难题方面的表现,是出色的、成功的,可以与任何处在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较而胜出,这要归功于我国各领域改革的相辅相成、良性互动。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十二五”规划确定了一系列攻坚克难、着力于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改革举措。落实这些改革任务,要求我们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脚踏实地做好工作,扎扎实实加以推进。可以相信,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那些困扰我们、引起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或缓解,我国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三、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在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有理由对我国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更满怀信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20多年的奋斗,到上世纪末,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发展战略具体化,提出新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且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强调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那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决心、有能力说到做到,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办成,确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党和人民的坚强团结和共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编辑:admin)

遴选公告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