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考试网

中央遴选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公选遴选网 > 地方遴选 > 备考资料 > 政策理论 > 【2019遴选政策理论】把好民众预期“度”与“路”(2

【2019遴选政策理论】把好民众预期“度”与“路”(2)

2020-02-06 10:01:36 华图遴选考试网 http://gxg.huatu.com/ 作者:liqingjian 来源:未知

【导读】人们的日常行为以预期为牵引,只有预期稳定才会有稳定的行为,只有在一个可预期的环境中,社会和经济主体才会从事创造和创新活动。譬如,消费预期会影响消费行为、就业预期会影响就业行为、生育预期会影响生育行为等。而预期不足不仅会延滞或改变既定的行为方式,更甚会使得人们无所适从、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由此,在一定意义上,稳定民众预期、增强社会信心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前提保证。换言之,如果多数民众对未来没有明确的预期,消极情绪蔓延,那么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会受阻。从而可以认为,对民众社会预期与发展信心的把握与调适,是

概言之,民众预期既不能过多超出社会实现能力,也不能低于现实境遇状况。只有让预期保持在一个张弛有度的合理区间,才能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对此,要进一步提振民众的社会信心,可以针对不同的预期类型分类施力。

第一,防止“叠加效应”,增强社会地位不利者获得感,实现共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间收入差距水平亦不断拉大,近年来一直处于0.45以上。这种状况使得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群体不仅不满于现状,而且对未来发展改善的预期也信心消沉。应该意识到,差异性原则下的分配机制既要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也应该保证社会不利群体的境遇改善。对此,要通过制度安排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机制,进一步释放改革发展的红利并不断惠及不同收入阶层,增强社会地位不利者的获得感,从而实现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第二,降低“相对剥夺效应”,拓宽社会流动渠道,实现稳定发展。当下,我们国家远未形成一个庞大稳定的中产阶层。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客观上,处于经济社会地位中间层级的群体常处于社会流动渠道“上升和下行”急剧变动的地位状态;主观上,中间层级群体的地位认同下移趋势明显,主观地位与客观地位常不相一致。由于中间群体处在既“患得”又“患失”的尴尬境地,使得其在与参照群体比较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夹心”心态和相对剥夺感。当预期利益不能实现时,也更易对未来预期变得低迷和不确定。这些也警示我们,逐步实现社会结构向“橄榄型”转变,就要着力培育社会中产阶层,拓宽社会流通渠道,稳定现有社会中间群体,切实增强“夹心层”的发展信心和安全感,才能不断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第三,利用“隧道效应”,合理引导过高预期,实现有序发展。发展的过程是失衡与再平衡的过程,无可避免会触及不同群体的利益。“隧道效应”因其可包容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不平等和不平衡,从而有利于政府执政,但这种效应何时会减退或者彻底消失,则很难准确判断。换言之,即使多数民众对未来预期积极,但如果合理预期不能得到实现或过高预期超出政府满足能力,很可能会发生逆转。当下,我们既要充分利用“隧道效应”所形成的容忍空间,特别是对诸如物价水平、食品安全、环境质量、收入分配、住房等关乎民生的事项,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以多数民众的合理诉求、正常期望和获得感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要有序引导民众的过高预期回落到合理水平,减轻政府“无限实现可能”的绩效压力。

(编辑:liqingjian)

遴选公告预约